”人生旷野,如此创造“, 彰显阅读力量与馆员力量—— 成都工业学院图书馆举行“书语人生”分享会暨首发七周年师生代表随访精选

2024年04月25日 09:11 图书馆 点击:[]

4月22日下午,成都工业学院图书馆的阅读推广项目——“书语人生”分享会在图书馆二楼期刊阅览室开启。此次分享会邀请到成都工业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魏远,主讲题目为《人生旷野,如此创造——谈谈我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魏老师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学博士和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贵州省土壤生物调查成都工业学院分队带队学者。本次分享会得到郫都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全程关注。

魏老师从本科学分绩点的认知谈起,结合高校学科评估和学术思维的变化,提出了以问题需要为中心,融合各学科知识的跨界思维,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大学本科阶段的基本路向。魏老师认为,本科四年的每一阶段都要有清醒的认识、明确的规划与具体的安排。接着,魏老师讲到了对于课本教材的研读与吃透,对于任课老师从科研岗转到教学岗的理解与尊重。然后,魏老师以专业展会为切入点,对重点方向、核心目标、前沿趋势、行业热点进行了细致阐述,使大家更深层次认识了未来专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及技术挑战。

此外,交流会上,魏老师还就校外实习实践、暑期社会调查、课题研究、毕业论文等方面跟大家做了交流讨论。魏老师强调,论文选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同时也要关注时事热点和前沿问题,还要主动解锁一些数字小技能,掌握几种数据分析工具,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创新性。在写作规范方面,他着重强调了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数据分析和参考文献等方面的要求。

魏老师与国际组织合作多个课题项目,截至目前已走过68个国家和地区,飞行里程300多万公里。魏老师鼓励大家,做好自己的部分,给自己构建更丰富的反馈体系;要做自己的实践者,充分释放潜能,不断探索创新。

在交流会的互动环节中,魏老师就同学们关于职业选择与转型等问题进行了回应和解答。大家纷纷表示,分享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引人深思。为他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导和启示,让他们对现阶段本科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大家在未来深造与就业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年423世界读书日之际,成都工业学院图书馆“书语人生”分享会首发七周年,创作团队正在随访每一场“书语人生”分享会台前幕后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邀请大家聊聊这七年里,各自印象深刻的成长与历练,认知与转变。“书语人生”分享会,已陪伴成工师生走过七年时光,持续彰显阅读力量与馆员力量。

 

2017年3月《那些年与这些年——书香伴我行》教师主讲人、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刘海琼:

非常有幸能够以分享者的身份参加“书语人生”2017年第一场分享会时光荏苒,一晃七年过去。作为一个诚挚读者与分享热爱者,三尺讲台育人者,成工“书语分享”特别感受深入我心,伴我这些年更着力寻好书与更好分享,“书语”成了与学生(含直接学生与间接学生)交流不可或缺主流话题。

七年来,在校内外先后开展课堂及讲座后书籍推荐分享达年十余次,推荐优秀书籍合计不下百余本。深耕沃土,继往开来——学校百十年深厚底蕴、专业七十年育才,“传承工业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本人有幸担任全国样板支部培育单位书记,更感“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使命担当,责任重大,持续学习,终生学习。

希望成工师生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并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反复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号召,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2017年3月《那些年与这些年——书香伴我行》现场聆听者、2017年4月《阅读带给我的世界观》学生主讲人、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级国际商务本科学生 范森泉:

人最难跨越的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间巨大的鸿沟。七年来,“行动”和“专注”是我改变,收获最大的两个词。2017年,我还在大三,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了。七年过去了,我们有了一个小而美的创业公司,员工四十几人,app用户量接近两千万,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了全国第一。

曾经我是个“文艺青年”,梦想当个作家,周游世界。当然,今天我依然还在坚持。此刻,对我而言,我更想作为一个创业者,力所能及的改变他人:让家人过得更好,让朋友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让公司同事获得更好的福利报酬。当更大的机遇降临那刻,为社会创造出一点微弱的价值。很多年过去了,身边的朋友,同学渐渐的没了联系,各有各的归宿和理想。

从纯粹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目前只有两类人拥有不错的世俗所谓的“成绩”。

一类家境尚可的,他们按照父辈的要求和计划,一步步进入他们所规划好的未来,成为这个城市所谓的中产和精英。一类是不怕失败,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敢做敢闯的人,他们没有所谓的条条框框,也不在意职业的高低贵贱,他们对一件事保持极度的专注,拥有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的工匠精神。

我不反对人应该拥有哪些形而上的东西,正如,我曾经无比的热爱它们,并在青年时期把它们当作我的信仰。我的理想也如同罗素一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形而上是宽泛的,是理念,是心中的道德标准,是大厦。而现实,是一个个人,一件件事构成。我们不能爱整个世界,却没有去真正爱自己身边的人。这是虚伪的爱,这是知识分子自我虚设的安慰。

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不再叩问人生的意义,它本就没有意义。我只希望自己能行动起来,对一件事保持专注。改变你所能改变的。

 

2017年3月《那些年与这些年——书香伴我行》现场聆听者、图书馆图管会成员、期刊阅览室勤工助学队员、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2016级网络工程本科学生 陈尚春:

年时间转瞬即逝,年前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青葱大学生,年后已经是转入职场的工作人士。大学的我们就像一张白纸,满眼清澈,无忧无虑。从毕业那一刻开始,每个人的发展之路是多元化的,一部分进入职场,一部分考取公务员,一部分人继续深耕知识,考取研究生、博士生。有的时候我会感觉自己很幸运,从一个四川省甘孜州的偏远地区一路求学,来到成都读大学,大学毕业工作之后最终坚定的选择留在成都,因为工作机会逐步跨省,最终跨国。

生命中会遇见很多很多人,同学、朋友、老师,每个人都是成长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职场上有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若没有导师提前指导,面临的每一个选择都将是试错的机会,通过试错不断的积累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靠自己谱写的,没有标准答案,过好自己的每一天便是最优解。

每个人因为工作岗位的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比如销售经理,面临的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考验如何将公司的价值传递给客户;再者工程师,面临的是人际关系和机器打交道的能力,遇到问题能及时处理,同时要能稳住工程师的情绪。步入职场,加上前两年疫情的影响,对于全球的经济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职场人不仅要考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担忧市场大环境,和学生时代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时快乐会伴随着成长逐渐褪去,学时代只有会ABCD的选项,职场不会有预设的ABCD选项,需要自己填写ABCD的选项并选择一个答案。

 

主讲人简介:

远:
  成都工业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生态学学科带头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贵州省土壤生物调查成都工业学院分队带队学者。
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中关村众信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德国矿区复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曾工作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德国矿区复垦研究所。
  长期从事修复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在矿区生态修复与低碳土地利用,工业减污降碳和大宗固废资源化领域与相关企业展开积极合作。
  作为项目顾问专家受聘于德国联邦政府和德国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知名机构和跨国公司;在脆弱生态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有多年科研工作经验,参与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为各级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撑。

 

撰稿人:陈 ;审稿人:吴菊珍

 

上一条:学校图书馆加强与宜宾校区合作,共推信息素养大赛及课程建设 下一条:成都工业学院图书馆走进郫都区幼儿园,共探汉字起源,创新阅读推广活动

关闭